穿越淞沪,开局就抽警察局全文阅读(李云龙周卫国)最新章节_穿越淞沪,开局就抽警察局全文阅读
方默的目光又转向侦缉科长赵雷:“赵科长,你手下那些三教九路的眼线,现在还能动吗?” “报告局长,大部分还能用,蛇有蛇道,鼠有鼠路,越是乱的时候,这些地头蛇的消息反而越灵通。” “很好。”方默眼中寒光一闪,“让你的人,给我查清楚,租界外面,特别是靠近日侨区和码头一带,那些挂着东洋招牌的烟馆、赌场、***。尤其是放高利贷坑害我们大夏人的,把他们的位置、守卫力量、大概有多少现钱、多少物资,都给我摸个底朝天。” 赵雷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脸上露出一丝狠厉和兴奋:“局长的意思是……?” “哼!”方默冷笑一声,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这些地方,赚的都是吸我们大夏人骨髓、断我们民族生路的黑心钱。现在鬼子就要打来了,这些钱与其留给那些畜生当军费,不如我们先替老天爷收点利息。 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方默的意思很明显,这就要对鬼子在沪上的黑窝点动手了。 至于影响什么的,似乎这位年轻的局长全然不在乎? 会议室内瞬间安静下来,随即所有科长、警长的呼吸都变得粗重了几分。 这位年轻局长的胆子……是真的大。 手段……也是真的狠。 但在这个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时刻,这种狠厉和决断,反而让这些习惯了灰色地带的老警察们,感到一种莫名的振奋和……刺激! “卑职领命,保证摸得清清楚楚。”赵雷猛地站起,声音带着亢奋。 “行动要快,要隐蔽。明白吗?” “明白!” “其他人。”方默猛地站起身,响彻整个会议室,“全体都有。” “刷!”所有人瞬间起立,挺直腰板。 “我命令,闸北分局,立刻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枪械库,给我打开。所有武装警员,按战时标准配发武器弹药,步枪、手枪、机枪、手榴弹,全部下发,给我擦亮枪支,磨快刺刀。” “总务科,所有卡车、装甲车,立刻加满油料,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医务室,清点药品,做好救治大量伤员的预案。” “行政科,立刻派人,动用一切关系,给我把苏州河北岸,光复路1号,四行仓库的详细建筑平面图搞来,越快越好。 要最详细的,包括结构、通道、地下室、水电管线,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今天日落之前,图纸必须摆在我桌上。” 一连串的命令如同连珠炮般下达,清晰、果断、杀气腾腾。 “是,局长!”众人齐声应诺。 接着众人领命,迅速离开会议室,只剩下方默和副局长钱明。 方默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已经开始忙碌起来的警局大院,装甲车引擎的轰鸣声隐隐传来。 他沉默了片刻,忽然问道:“钱副局长,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按说我们只是个警察分局,为何武备如此充足?这些步枪、机枪、卡车,甚至还有装甲车……这火力,都快赶***军的加强营了。” 钱明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无奈,也有隐隐的自豪:“局长有所不知。这跟几年前的那场仗有关。” “32年,咱们和鬼子签了那个《淞沪停战协定》。按照那个屈辱的协定,咱们大夏的正规军,根本不能在沪上市区及周边地区驻防,连靠近都不行。 偌大的沪上,除了各国租界里那点象征性的驻军和万国商团,能摆在明面上维持治安的武装力量,就只剩下咱们警察和少量的保安团了。” 他叹了口气,语气带着沉重:“警察,就成了沪上唯一能合法持有重武器、成建制存在的‘官方’武力,上头为了撑门面,也为了万一……能顶那么一下子,这些年可是咬着牙,把最好的装备都往咱们几个重要分局塞。 咱们闸北分局,位置紧要,直面可能的威胁,所以这火力配置,在整个沪上警务系统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方默恍然。 原来如此,因为正规军不能进驻,警察反而成了战前沪上唯一能合法存在的力量。 这可真是讽刺,却也正好便宜了他。 他再次望向窗外。 警局大院后方不远处,四行仓库那堡垒般的身影在午后的阳光下投下巨大的阴影。 鬼子在整场淞沪会战中投入了九个正规师团再加上海军陆战队,超过三十万装备精良的虎狼之师。天上飞着超过五百架飞机,海面上是包括四艘***在内的三十多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 而他方默,开局只有一个警察分局,六百多号人,几挺轻机枪,两辆薄皮装甲车。 这差距,如同天堑。 “不行……光靠这点家底,长期坚守四行仓库恐怕都够呛,更别说改变大局了……” 方默攥紧了拳头,必须尽快搞到钱,必须抽奖。 高级抽奖里的装甲师、战列舰是指望不上了,初级抽奖里具体会有什么呢?哪怕再来几挺重机枪,几门迫击炮也好啊。 他猛地转向钱明:“钱副局长,收‘治安管理费’和摸清鬼子黑窝点的事,必须再加快。告诉兄弟们,天黑之前,我要看到第一批现大洋。至于那些东洋人的黑钱窝……” 方默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等摸清了底细,老子亲自带人去收。这利息,我要连本带利地讨回来。” 钱明看着局长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杀意和决心,心头一凛,立刻挺胸:“是,局长。卑职这就去督办。” 他快步离开办公室。 方默沉默的站着,手轻轻抚过腰间的“马牌撸子”。 七天。 只有七天时间了。 搞钱!抽奖!武装到牙齿! 然后,在那座注定要染血的仓库里,给那些即将到来的畜生们,一个永生难忘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