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武松的小说 大哥带回潘金莲,我科举之路稳了小说免费阅读
男女主角是潘金莲武松的名称叫《大哥带回潘金莲,我科举之路稳了》,是作者泡泡的猫倾心创作的一本历史古代小说,小说中内容说的是:武大郎笑呵呵道:“郓哥,改明儿到我家来,请你吃喜酒哩。”“这是你寻来的媳妇?你这等三寸丁谷树皮,养这么个美娇娘在屋里,小心被那 浮浪的贼惦记。”“你个小猢狲,不吃喜酒自去便了,我不与你分说。”武大郎推开郓哥,带着美妇人进了炊饼铺子。郓哥望着美妇人扭动的细腰翘臀,骂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武大郎带着美妇人进了炊饼铺,读书声从房间里传出来。 《大哥带回潘金莲,我科举之路稳了》 第2章 免费试读其他童子抓耳挠腮,想破脑袋,才写出第一句诗的时候。 武松已经写完了一首诗,开始着手写赋。 半个时辰过去,武松放下毛笔,把卷子收好,用砚台压住。 县丞李迪见武松放下毛笔,走过来诧异道: “二郎,你就写完了?” “是,已经写好了。” 李迪不悦道:“你家哥哥大郎辛苦卖炊饼供你读书,可不能怠慢了。” “县丞放心,武松心里有数。” 诗赋要考3天,这3天,吃喝拉撒都在院子里。 不能提前交卷、也不能提前离开,院门是锁住的。 武松写完卷子,趴在桌上呼呼大睡。 旁边的童子吴英杰见武松睡大觉,讥讽道: “二郎,你哥哥靠使卖炊饼的钱,让你混进童子试。” “你也该认真些才是,刚刚半个时辰,你就睡下了。” 武松睁开一只眼,瞥着吴英杰道: “小猢狲,二爷我随便写写,便是第一。” “却来扯个鸟蛋,旁人不知你底细,我可知晓,你只知舞刀弄棒,何曾读过半个大字。” 武松在清河县长大,从小喜欢舞刀弄棒,几年前偶遇一个武师,名叫周侗。 见武松长得魁梧健壮,传授拳脚刀法。 自那以后,武松每日只顾着拳脚刀枪。 清河县的邻里都是知道的。 去年,武松突然不练了,规规矩矩坐在房间里读书写字,把大家都看傻眼了。 武松爬起来,笑骂道: “好你个含鸟的猢狲,3日后我若是得了第一,你却怎的说?” “你若是能考中第一,我们认你做干爹。” 其他应试的童子一起附和,武松笑道: “好,等我拿了第一,和你们娘亲睡一个被窝。” 吴英杰嘲讽道: “不读圣贤之书,不知廉耻之礼,张口便是市井脏话,你也恁的村了。” 考场一片哄笑。 县丞李迪走过来,敲了敲桌板,呵斥道: “好好答案写文,放什么辣臊臭屁。” 考生纷纷低头写卷子,武松趴在桌上继续睡觉。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3日过去,衙役把卷子收了,送到知县张知白手里。 院门打开,武松提着竹篮走出县衙。 门口一堆人来接自家孩子,武大郎也在其中。 “二郎,二郎...” 武大郎从人群中钻出来,高兴地问道: “二郎觉得如何?” “哥哥放心,我肯定是第一的。” 吴英杰跟在父母后面,嘲笑道: “大郎,你家二郎在考场睡了3天。” 其他童子跟着起哄: “牛也似的打呼噜。” 武大郎嘿嘿憨笑道: “我二郎就是睡觉,也能考第一。” “他能考第一,我就能考状元了。” 童子哄笑,武松笑骂道: “待我得了魁首,你们这帮猢狲都是***儿子。” 童子哄笑离开。 回到炊饼铺子,武大郎让武松吃了饭,又烧了一锅热水,拿来干净新裁的衣服。 “二郎,你先洗洗干净,哥哥出去一趟。” “哥哥,这般晚了,今日便不出去卖炊饼了。” “不是卖炊饼,哥哥出去一趟有事,你在家里好生候着。” 武大郎看起来兴致很高,乐呵呵出去了。 武松到后院房间,从井里打了清水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 夏日在考场三天,全身臭烘烘的。 洗完澡,回到书房,拿起桌上的书开始看。 经史子集堆了满满一屋子,还有各种科举的卷子,相当于真题解析、黄冈密卷。 北宋文人治国,非常注重科举。 由此也产生了专门的辅导产业,就像现代社会的高考、考研、考公。 武松没有丝毫懈怠,开始认真研读。 县衙内。 所有童子试的卷子送到知县张知白桌上。 虽然是童子试,但名字一栏都是糊名的,非常正式。 通过了童子试的人,可以称为秀才。 然后由县里出具证明,推荐到州一级参加州试,也称为州解试。 厚厚的卷子放在桌上,张知白坐下来,随口问道: “那个叫武松的壮士...汉子...童子,他答卷如何?” 想起武松那魁梧的样子,实在不像个童子。 张知白一开口说错了称呼。 县丞李迪还没说话,衙役便说道: “那武松在考场睡了3天。” “嗯?睡了3天?” 张知白有些不高兴,题目是他出的,这是对他的藐视。 “那日他对答如流,本官还以为他是上进的人,所以放他进去了。” “早知那厮如此惫赖,就该早早扫地出门。” 张知白拿起卷子开始批阅,先从诗词开始。 看了十几首,都是些稀松平常的诗句,无甚好看。 “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张知白拿起一张卷子,上面字体瘦劲、锋芒毕露,带着一股秀气,独具一格。 一首《临江仙.怀古》,更是慷慨悲壮、荡气回肠! “好哇,童子试居然能有如此惊才绝艳的诗词!” “清河县出人才了,不看赋,只需这一首诗词,足以拿下童子试魁首!” 张知白高兴地把诗词递给县丞李迪: “你且看看,这首诗,便是本官也难写出来啊!” 县丞李迪读了一遍,惊叹道:“好文采,谁家的孩子?居然有这般文采?” 在北宋,知县、县丞这些官职,都必须通过科举。 只是要求不同,知县须进士出身,县丞则只需举人出身。 张知白和李迪都是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好诗。 张知白高兴道:“拆开吧,就这一首诗,足够了。” 这首诗出自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明朝正德六年的状元。 是一首经典的怀古诗! 而知县张知白这次答案的主题,就是怀古。 这首诗拿出来,立即震撼了张知白! 不用再看赋怎么样,只需这一首诗,足够成为这次童子试第一名。 县丞李迪拆开名字,赫然写着两个: 武松! “居然是武松?” 县丞李迪惊呆了。 张知白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可思议地看着“武松”二字,以为自己眼花了。 使劲揉了揉眼睛,啧啧惊叹道: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武松长得那么魁梧,还以为是个糙汉,不曾想有如此诗才!” “这一手字也是绝了,瘦劲有力、锋芒毕露,妙哉!” 张知白忍不住再次吟诵,越发觉得好。 县丞李迪心中暗暗吃惊: 这武家二郎原来是个练拳脚的,怎的半年时间成了才子? 莫非原来便有底子?还是科场舞弊? 不对,他当时不到半日便写完了...知县当场出题,不可能舞弊。 “快把武松的赋找找。” 张知白读完《临江仙》,意犹未尽,忍不住想看武松的赋。 县丞李迪唬了一跳: “大人不可,这等不合规矩。” “看字体便知,他武松有如此文采,纵然到了官家那里,也是魁首!” 张知白兴冲冲翻阅卷子,一眼就看到了武松的卷子。 县试就是个资格筛选,完全由知县说了算。 再则,武松的文采太过惊艳,张知白真的忍不住。 “《黄山赋》,胜地何最?黄山匪常...” 张知白摇头晃脑开始吟诵。 赋的主题是“山”,所以武松用了南宋焦炳炎的《黄山赋》。 焦炳炎是南宋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妥妥的大才子。 用他的赋考秀才,那是高射炮打蚊子! “风动而山林鼓乐,春来而禽鸟争喧;碧枕卧千秋之榻,麻衣留百世之庵。” 张知白摇头晃脑读完,忍不住又读了两遍。 砰! 张知白狠狠一掌拍在桌上,李迪吓了一跳,惊问道: “大人怎么了?” “妙哉,没想到我的治下居然有如此奇才!” 李迪也很震惊,刚才一首《临江仙》已然震撼,没想到赋也写得惊才绝艳。 “武松此子必成大器,必成大器啊!” “以他的文采,一甲进士少不了,甚至可以中状元!” 听着张知白的称赞,李迪感觉有点晕晕乎乎。 清河县居然能出状元? “今年童子试魁首定了,就是武松!” 张知白拿出红笔,在武松的卷子上狠狠写下“魁首”二字! “来人!准备20两礼金,本官要亲自给他报喜!” “哎呀,日后这武松中了状元,我和他也有一份师生情谊!” 在古代,从哪个考官手下中的,就会称呼一声“恩师”,算是他的门生,有一份香火情。 今日张知白点了武松的魁首,也就算是武松的老师。 能有武松这样的门生,张知白感觉日后仕途宽阔了。 当下,衙役取了20两银子,跟着张知白出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