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篱:+后续现已上架(踹掉渣男父子,我带儿媳名满京):结局+番外评价五颗星
于是在郁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些针线活已经被舒月视作了救命稻草 次日上午,舒月和往常一样写了一上午功课,但中午才吃完午饭,她就想拉着妹妹们开始干活了。 郁篱只当是小孩子的新鲜劲儿,不由哭笑不得:急什么先去午睡,睡醒再来 舒月想说没事,但看欢月在打哈欠,只得作罢。 三人便都回去睡了午觉,郁篱也睡了会儿,等午睡起来,她们就准时上工了 昨天郁篱已经提前裁好了几块料子,就先交给舒月去缝。 舒月才将用在外层的锦缎与用作衬里的软皮子匝了条边,在一旁托腮围观的郁篱就已忍不住地赞叹道:你这手艺是真好啊。 舒月缝出来的那条线既平整又精细,比缝纫机的工艺都好 舒月被夸得不大自在,一边低头继续干活,一边小声道;娘如果喜欢,日后针线活都交给我好了,娘的衣服我也都可以缝。 她说着这话,忐忑不安地期待郁篱真能答应因为四季的新衣加起来可有不少,又要一年复一年地做下去,那她就自然要留在郁家了。 可郁篱一哂,抬手捏了捏她头上的小揪:那可不行,你还得读书呢你们现在什么都可以放放,书必须给我读好。 舒月一下子泄了气,但不敢显露,闷闷地应了声哦 只消几天,舒月就做好了三个包。 三个包按对角线的长度算都是七寸大小,也就是差不多二十厘米缝线方式各有不同,金属扣则是金银铜三色各用了一枚。 布料方面,三个包的内层都是用质地稍硬的皮子做衬,外层的布料则是家里有不少库存的提花锦,摸起来和那晕构月华锦的差别不大,但颜色当然完全不同,郁篱便用玉色的料子搭了金扣,浅橘的料子搭了银扣,还有只银色的用了铜扣。 这款包两侧各有一条扁而窄的带子扣到前面的包盖上,舒月将这带子匝了一圈细密的线,是和扣子同色的。 扣上包时,扣子将这两条带子一起扣住,多了一份精巧感 最后一个包做好之后,郁篱将三个包一同摆在桌上,越来越觉得赏心悦目,忍不住搂过舒月,在她脸上狠狠亲了一口。 这一搂她不由感慨:嗯,孩子还是瘦啊 搂在怀里跟抱了把伞似的,一点都不软乎 还得继续好好吃饭,继续养身。 甘棠,去寻三个细棉布的袋子来郁篱吩咐道 等甘棠找来袋子,她将三个包妥帖地装好,就托崔白氏去杨家向易颂宁递了拜帖,问她这几日方不方便见上一面。 崔白氏回来后笑着向郁篱回话:这位夫人对此事真是上心眼看没几天就要过年了,杨家又是偌大一个家族,这会儿正忙得闲不下来呢,可易夫人一听您这边有了眉目,马上就说别的都可停一停,明天先来见您。 郁篱追问道:上咱们家见么 崔白氏摇头:易夫人说给您添了麻烦,无论如何得摆一桌答谢宴才好。 请您明日下午过去,宴席设在晚上 郁篱点点头:我知道了 翌日午后,郁篱认认真真梳妆一番,挑了些隆重正式些的绣花袄裙,外搭一件墨狐皮披风,乘着马车去往杨府。 易颂宁对此事是真重视,早早就等在了府门口马车停稳后,郁篱才揭开车帘,她就迎过来,笑道:妹妹可来了,我等得盼星星盼月亮似的。 郁篱垂眸,莞然而笑:是我来晚了 易颂宁忙解释:没有那个意思是我心急 二人边闲聊边挽着手步入杨府大门。 各家这第一进门内其实都是空着的,地上铺着砖石,两侧最多种些花草,功能类似于整个府邸的门厅。 因此按道理来说,在这第一道门内看不出什么家底,但杨家的这片地方实在宽敞,面积有郁篱家这一块的四倍,看得郁篱暗暗惊叹:果然是大户人家。 再入第二道院门,亭台楼阁、重峦叠嶂皆映入眼帘,郁篱深深吸了口气,心想这地方若保留到二十一世纪,高低得是个门票五六十的文保景点。 易颂宁一路带着她直入后宅,进了自己所住的正院,前后算下来足足走了有二十分钟 步入堂屋,易颂宁请郁篱落座,侍婢即刻来上了茶和点心。 郁篱这边,甘棠也走上前,手里捧着那三只布袋 易颂宁猜到那里面应该就是她要的东西,眼睛都挪不开了,口中倒还维持着体面,自嘲地说:原本自己家中就担着织造的差事,这种事却要劳动外人,真是丢人了。 郁篱一怔,笑道:那日才一见面就见姐姐气度不凡,原是织造夫人 易颂宁颔首:不敢当。 我夫君原本确是江宁织造郎中,但如今公爹去世,他回老家来守孝,需赋闲三年,那织造郎中自有旁人去做,便也不必提什么官职了。 郁篱这才算搞清了易颂宁的身份,笑言:原是这样 说着她扫了眼甘棠,甘棠就将那三只布袋都放到了二人间的八仙桌上。 易颂宁眼睛亮起来,郁篱更听出她紧张得连呼吸都放轻了,自顾笑着将布袋一只只打开,把里头的三只包放在桌面上:姐姐且先看看。 这三个包,易颂宁初看确是惊喜的,只觉包形板正,样式也精巧那金属扣搭得尤为合宜,就那么一抹方方正正地亮色,将整个包的气质tຊ都提了起来。 但再细看,她皱了眉,斟酌了半晌,委婉道:这样式是好看的,做工也精细,只是这料子。 她摇头苦笑,似是太普通了些,质地瞧着也一般,倒还不敌刘掌柜那日拿给我的更有名堂 郁篱玩得一手欲扬先抑,就想听她说这个,当即笑起来:姐姐别急,这三个算是样品,咱们只看看款。 至于您想要的那个,还没做呢,我带了面料过来,您先瞧瞧这块料满不满意 她说着再次将手伸入其中一个布袋,从布袋底部摸出另一个平整的小布包袱,放在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