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职场霸凌后,腹黑小白花不装了全文阅读(徐岚)最新章节_被职场霸凌后,腹黑小白花不装了全文阅读
一、我叫林晚,23岁,刚熬过广告公司的试用期,原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结果公司空降了一个新总监——徐岚。 她来的第一天,我就觉得不对劲。 晨会上,她穿着熨得一丝不苟的西装裙,高跟鞋踩在地板上的声音像秒表在倒计时。她的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人,像是在检阅一支即将裁员的队伍。 “公司最近的业绩,我很不满意。”她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是冰锥,“从今天开始,我要重新评估每个人的价值。” 我低头翻着手里的项目文件,假装对她的威胁免疫。但我知道,她在看我——尤其是当她的视线在我身上多停留了两秒的时候。 散会后,我正准备回工位,徐岚的助理拦住我,递给我一份文件:“林晚,徐总想和你聊聊。” 那是一份《试用期考核表》。 我捏着文件的手指微微收紧——我已经转正了,为什么还会有这份东西? 徐岚的“考核标准” 推开她办公室的门,徐岚正低头划着ipad,见我进来,头也不抬:“坐。” 我坐下,看见她桌上放着我们组的项目报表,最新一栏被人用红笔画了个大大的叉。 “林晚,你的试用期表现,说实话,很一般。”她终于抬眼,语气像是在宣布一个早已定好的结果,“公司现在需要能扛事的人,不是来混日子的。” 我微微皱眉:“徐总,我已经转正了,而且上个月的项目反馈还不错。” 她勾唇一笑,像是等我这句话很久了:“转正不意味着合格。尤其是——”她点了点我手里的考核表,“你的领导对你的评价,和我看到的,不太一致。” 二、我的前组长陈雯,三天前“被离职”了。 公司给的说法是“个人原因”,但他们连farewelldrink都没给她办,她工位上的东西都是行政半夜收拾的。 现在,这份所谓的“考核表”,根本就是徐岚拿来拿捏我的工具。 我翻到最后一页,果然,评价栏是空白的——她在等我自己填。 第一回合:她想要我的把柄 徐岚往后一靠,指尖敲着桌面:“林晚,我很欣赏你的能力,但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你得证明自己的价值。” 她在暗示什么,我一清二楚——她想让我主动承认自己“不合格”,然后顺理成章地边缘化我,甚至逼我走。 我合上考核表,直视她:“徐总,我接受评估,但评估标准应该透明吧?比如,您认为‘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她的笑容淡了一瞬,但很快调整回来:“kpi、执行力、团队协作,缺一不可。” 我点头:“那太好了,我们组的kpi数据都是公开的,我想我可以直接拿数据说话。” 她没料到我敢顶回去,眼神冷了下来:“数据只是一部分,态度更重要。” “好的。”我微笑,“那请问,您说的‘态度’,具体指哪些行为?” 办公室里的空气凝固了一秒。 徐岚眯起眼,像是在重新审视我。 ——她在试探我的底线,而我没让她得逞。 反击的开始 从她办公室出来,我立刻做了三件事: 备份所有工作记录——包括项目进度、客户反馈、邮件往来,全部导出到私人硬盘。我不想某天“突然”丢掉某个重要文件。 拉通部门数据——我把组里过去三个月的kpi全部整理成对比表,标注出每个人的贡献值。 找hr“闲聊”——我装作无意地问了句:“公司对已经转正的员工,还会再考核试用期表现吗?” hr的表情微妙地变了变:“按制度来说……不会。” 我点点头,没多说,但心里已经有数了。 徐岚在玩什么把戏,我一清二楚。 她想让我自己“承认”能力不足,然后顺理成章地逼我走。 ——但她低估了一件事。 我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三、徐岚的“边缘化”操作来得很快。 第二天晨会,她笑容温和地宣布:“林晚,考虑到你还在适应期,暂时就不参与a组的核心项目了。”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我身上——这种“暂时”,在职场里往往意味着永远。 “b组最近的市场调研缺人手,你先去支援一下。”她轻描淡写,仿佛只是给我安排了一次轻松的轮岗。 我面色平静地点头:“好的。” b组的“市场调研”,说白了就是给客户发问卷、录入数据、整理excel表的纯体力活,和广告创意半毛钱关系没有。 但我没当场表现出任何不满——职场里,先翻脸的人一定会输。 “杂活”背后的算计 回到工位,我打开徐岚发来的调研清单: 手动录入500份问卷数据(纯手工,不能用扫描工具) 整理近三年竞品广告素材(按日期、平台、投放渠道分类) 制作30页ppt汇报(格式要求:每页必须用公司最新模板,配色按品牌手册调整) 每一条都在消耗时间,而且毫无技术含量。 ——她就是想让我“主动辞职”。 我打开邮箱,看了眼发件人,嘴角微微勾起——这封邮件,抄送了hr和b组的主管,唯独没有我的直属上级徐岚。 她在玩权限隔离,想让我连申诉的渠道都没有。 但我没急着回复,而是先在内部系统查了一下“市场调研”的预算记录——果然,这个项目,根本不在b组的季度计划里,而是徐岚临时加塞的“自费任务”。 她的权限果然还没完全打通。 四、反击第一步:让她的“杂活”变成“她的麻烦” 我没立刻埋头苦干,而是先做了几件事: 拖慢进度,制造“合理消耗” 问卷录入?可以,但我“不小心”发现原始数据格式混乱,需要先重新整理字段。 竞品素材?没问题,但我“发现”文件命名规则不统一,要花时间标准化。 每一次“合理”的延误,都要在内部邮件里报备,抄送hr和b组主管。 利用规则的灰色地带 公司规定,员工每天加班超过2小时需要部门总监审批。 于是每天晚上7点,我都准时在系统提交加班申请,理由是“数据录入工作量过大”。 徐岚要么得批,要么就得承认自己分配的工作量不合理。 让数据自己说话 我把所有“无效工作”耗时统计成报表,包括: “手动调整格式,浪费x小时” “重复性数据核对,占用人效x%” 这些数据,我“不小心”在部门复盘会上提了一嘴。 第一颗雷:让她的“聪明”变成她的麻烦 一周后,b组主管在晨会上直接质问徐岚: “市场调研的数据为什么还没交?客户在催了。” 徐岚蹙眉看向我:“林晚,进度怎么回事?” 我满脸无辜:“徐总,我按您的要求一直在做,但500份问卷纯人工录入确实耗时,我已经每天加班了。”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微妙地转向她——毕竟,在这个ai能自动处理数据的年代,谁会蠢到让人纯手工录入? hr突然插了一句:“徐总,这个任务没走正式预算流程,人力消耗超预期了。” 徐岚的脸色瞬间冷了下来。 而我低头抿了口咖啡,藏住嘴角的笑意。 ——她以为自己在消耗我,殊不知,我让她的“小动作”变成了全部门的质疑。 第二回合:她要给我加码了 果然,第二天,徐岚把我叫进办公室,假惺惺地说:“林晚,看来市场调研不太适合你,还是回a组吧。” 我知道,她不是妥协了,而是换了个更阴的招。 因为她说的是——“a组的媒介投放执行缺人,你去跟一下。” 媒介执行?那是全公司最苦的活儿——跟第三方对账、追投放数据、处理突发客诉,每天接200个电话都不夸张。 但我依旧微笑着说:“好的,徐总。” ——你以为这样就能压垮我? 走着瞧。 五、徐岚把我扔到媒介执行组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她想干什么。 这个组是全公司流动率最高的地方——每天对接十几个平台的投放数据、处理客户的刁钻需求、应付媒体方的突发问题,做得好没人记得,一出错全公司背锅。 说白了,是个“消耗人”的完美岗位。 她甚至在晨会上“鼓励”我:“林晚,执行是核心业务的基础,希望你沉下心学习。”——话里的潜台词是:你已经没资格碰策略了。 但我一点都没慌,因为我已经从老同事嘴里挖到了一条关键信息: 徐岚刚空降,正急需几个漂亮项目来巩固自己的位置。 ——既然她喜欢给我安排“脏活”,那我就让这些“脏活”,变成她甩不掉的麻烦。 第一战:让她的“急单”变成她的失误 入职执行组的第三天,徐岚突然丢给我一个“紧急项目”: “今晚8点前,必须把a客户的50万预算投放到新开的短视频平台,投放策略我已经定好了,你只要执行。” 我看了眼brief——没有历史数据测试,没有投放素材优化,甚至连平台规则都没摸清楚,纯属“拿钱砸曝光”的粗暴操作。 正常情况下,这种高风险投放要走三级审批,但她直接跳过了所有流程。 理由很充分:“客户临时增投,时间紧迫。” ——她是在赌。赌我对媒介执行不熟,赌我不敢质疑她的策略,赌我会背这个锅。 但我笑了笑:“好的徐总,我现在就处理。” 然后立刻做了三件事: 邮件留痕 我把她的口头指令整理成文字,发邮件确认:“按您的要求,今日优先执行a客户短视频投放,预算50万,素材及策略沿用原有版本,不再额外测试。” 抄送:媒介组主管、财务、客户对接人。 主动“汇报”风险 我私下找到客户经理:“王哥,这次投放没做前期测试,如果效果波动大,可能需要您帮忙安抚下客户。” 对方当场炸了:“什么?没测试就投50万?徐岚疯了吗!” 精准执行,绝不“背锅” 投放数据全程截图存档,每笔消耗实时同步给财务。 当日晚8点,准时在群里汇报:“a客户投放已完成,实际消耗49.8万,目前点击率0.3%。”(行业均值通常1.5%以上) 第二战:让她的“权威”变成她的枷锁 效果果然崩了。 第二天中午,客户直接打电话到ceo办公室投诉:“我们预期至少3%的互动率,你们就给我这个数据?” 徐岚被叫去紧急灭火,回来后脸黑得像锅底。 她把我叫进会议室,劈头盖脸就是一句:“林晚,投放执行前为什么不提建议?” 我打开手机,调出前一天和她的微信记录——她亲口说:“策略已经定了,你只需要执行,别节外生枝。” 她盯着屏幕,嘴角抽搐了一下。 我“诚恳”地补充:“徐总,我刚到执行组,很多地方不熟悉,下次一定提前沟通。”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你嫌我执行得不好,为什么不让我回策划岗? 她没法接这个话,只能冷着脸让我出去。 第三战:让全公司看见她的“手段” 这次事件后,我开始在内部慢慢放风: 对财务部:“最近的投放审批越来越简单了,连测试预算都不用,徐总真是…雷厉风行。” 对客户部:“新项目这么急,是不是徐总压力太大?” 对媒介组:“以后所有需求能不能都邮件确认?我怕又‘理解错’徐总的意思。” 这些话,每一句都在暗示同一个事实:徐岚在破坏公司原有的风控流程。 不到一周,财务总监直接在公司大会上提出:“某些部门跳过审批的临时支出过多,已经影响季度审计。” 所有人都知道他在说谁。 徐岚在座位上攥紧了笔。 而我在笔记本上涂鸦,画了一个摇摇欲坠的高跟鞋。 战局逆转:她开始忌惮我了 她终于发现——我不仅没被“执行岗”拖垮,反而让她的每个“脏活”都反噬到她身上。 于是她换了新招:晾着我。 整整两周,她没给我分配任何具体任务,连例会都不叫我参加。 ——这是典型的职场冷暴力,目的是让我“主动边缘化”。 但我早就在等这个机会了。 因为我知道,她手上正攥着一个“绝对不能失败”的大项目。 ——而她很快就会需要我。 六、被徐岚“冷冻”的第三周,公司内部通报栏贴出了一条重磅消息: “年度核心比稿项目——‘森氧’矿泉水品牌全案竞标启动,负责人:徐岚。” 这是公司今年的s级项目,拿下它意味着数百万营收和行业声望,而徐岚作为空降高管,急需用这个案子证明自己。 办公室里瞬间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绷感,所有人都在猜测她会带谁进核心组。 她陆续点了几名资深策划和设计,唯独跳过了我——但她犯了个致命错误: 这次的竞品分析里,有一条几乎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需求: “需深入了解‘森氧’近年来的社交媒体舆情,尤其是用户自发传播的ugc内容亮点。” ——而这,恰好是我前公司的强项。 第一步:让她意识到“非我不可” 徐岚的团队连续熬了三个通宵,但第一轮内部提案后,总经理直接皱眉:“竞品分析太浅了,特别是ugc部分,客户绝对会问这块。” 她在会议室里沉默了五秒,突然转头对助理说:“叫林晚进来。” 当我推门而入时,所有人都看得出她眼里的勉强。 “林晚,”她语气平淡,“你之前接触过矿泉水品类吗?” “接触过。”我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份文件,“去年我前公司服务过‘清润’矿泉水,做了整整三个月的ugc舆情监测和用户画像分析,这是部分数据模型。” 屏幕上的图表专业得刺眼——这正是她现在最缺的东西。 总经理眼睛一亮:“这分析角度不错,能用在这次比稿上吗?” 徐岚嘴角绷紧了。 我微微一笑:“如果公司需要,我可以协助。” ——我没有说‘愿意’,我说的是‘可以协助’。 在职场里,这意味着:你得先谈条件。 第二步:重新拿回主动权 会议结束后,徐岚把我单独留下。 她盯着我,试图用气场压人:“这个项目对公司很重要,我希望你暂时放下个人情绪。” 我故作疑惑:“徐总为什么会觉得我有情绪?我一直很服从工作安排啊。” 她的指甲轻轻敲了下桌面:“直接说吧,你要什么?”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 我放下咖啡杯:“三个条件。” “第一,我需要调回策划组,直属汇报给王总监(总经理心腹),不再接受多层管理。” “第二,所有我参与产出的方案,必须在客户面前明确署名。” “第三——”我顿了顿,“比稿结束后,我要独立负责一个小型创新项目,预算和团队我自己定。” 这三个条件,每一条都在切割她对我的控制权。 她冷笑:“你觉得你有资格谈条件?” 我点开手机,给她看最近更新的领英页面——上面赫然显示三家竞品公司hr过去两周的联络记录。 “徐总,您当然可以拒绝。”我轻声说,“但明天就是我前同事结婚,宾客名单里恰好有‘森氧’的市场总监…” 她的瞳孔收缩了一下。 第三步:当她的“救命稻草” 第二天,我正式回归策划组,工位上放着新项目的全部资料。 徐岚在全员邮件里宣称这是“团队优化调整”,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她不得不低头了。 我花了两天时间整理出一套打败性的ugc传播模型,比稿前两天,总经理突然要求预演。 当徐岚的团队照本宣科讲完常规方案后,我站起身切换到备用ppt: “实际上,‘森氧’最大的机会不在功能营销,而在于他们无意中培养的‘文化符号’属性。” 屏幕上弹出我爬取的上万条社交媒体数据: 粉丝自发将瓶身设计p成奢侈品联名款 小众圈子把它当作“养生朋克”的标志性道具 甚至有人收集不同水源地的瓶子做展览 “这些才是真正的品牌资产,而竞品完全没意识到。” 会议室鸦雀无声。总经理突然鼓掌:“这才是客户想听的东西!” 徐岚的笑容僵在脸上——因为她发现,这套洞察完全基于我的个人分析,和她的原方案毫无关联。 比稿前夜,徐岚突然找我“核对资料”。 她递来一份修改过的ppt:“把你这部分加进主方案里,但序页的署名统一用团队名义。” 我一眼就看穿了她的小算盘——她想稀释我的贡献。 “没问题。”我爽快答应的同时,当着她的面把原文件云端同步给了总经理和法务,邮件标题:《比稿终版方案-林晚ugc模块归档》。 她盯着发送成功的提示框,整张脸瞬间失去血色。 ——现在,她再也无法在客户面前独占功劳了。 明天就是比稿日。 无论输赢,她都已经输了最要紧的东西:对我绝对的压制权。 而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七、比稿当天,森氧的市场总监推开会议室门的那一刻,徐岚立刻切换成完美高管的姿态——微笑的幅度、握手的力度、目光交流的节奏都像是用尺子量过。 我却注意到一个细节:她的指尖在轻微发抖。 ——这场比稿对她而言,早就不只是项目成败的问题。而是她能不能继续在公司维持“不可挑战”的权威。 第一局:让她在客户面前失信 按照流程,徐岚先讲策略框架。 “基于森氧‘天然矿物’的核心卖点,我们建议主打健康场景。”她点击遥控器,大屏本该弹出我做的ugc分析模块—— 结果跳出来的是一页字迹模糊的表格。 会议室一阵尴尬的寂静。 森氧总监皱眉问:“这就是你们说的用户深度洞察?” 徐岚猛地扭头看我,眼神里全是质问。 我“慌乱”地站起来:“抱歉,可能是版本错误!”迅速用笔记本投出正确的页面,“这是我们真实的分析模型…” 清晰的图文数据一出来,客户表情立刻缓和。总监甚至指着某张图说:“这个观察角度很新颖,你们怎么想到的?” 我看向徐岚。 她嘴角抽了抽,不得不接话:“这是我们团队的林晚重点负责的模块。” ——她在被迫承认我的贡献,当着所有人的面。 第二局:让她的“专业”沦为笑柄 进入q&a环节时,森氧的技术总监突然发难:“你们建议用纳米级过滤技术作为传播点,但我们的加工厂根本没有这种设备。” 徐岚脸色一白——这明明该是前期调研就该核实的细节。 我轻轻翻动笔记本,屏幕上提前准备好的备选方案立刻跳转出来:“其实消费者更关注的是口感记忆点,我们建议改用‘冰川舌感’的体验营销…” 客户技术总监突然拍桌:“这才说到点子上了!我们水源本来就是古冰川融水!” 徐岚攥着笔的指节已经发青。她终于意识到——我在预演时就故意留了一手。 所有她没发现的漏洞,都会在今天当着客户的面爆开。 第三局:让她自己切断后路 会议临近结束时,森氧的总监突然问:“如果中标,你们打算谁来主控这个项目?” 这是个致命问题。 徐岚立刻抢答:“当然是由我亲自带队,确保战略一致性。” ——她太急了,急到没发现这是个陷阱。 我低头在笔记本上敲了一行字。三秒后,总经理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忽然开口:“考虑到项目需要深度uec运营经验,建议林晚作为执行负责人直接对接客户,徐岚总宏观把控就行。” 徐岚猛地抬头,眼里全是不可置信。 她不知道的是,昨天深夜,我已经把一份《森氧项目风险备忘》发给了总经理——里面详细列举了徐岚团队之前的执行失误,并附上媒体报道截图:她前东家曾因类似错误丢掉过国际大客户。 会议室空调很足,但徐岚的鬓角已经渗出细汗。 散会后,森氧总监特意过来跟我握手:“明天我们会派人去你们公司详谈合作细节…希望刚才那位徐女士不要太介意。” 他委婉的措辞里藏着明确的暗示:他们不想要徐岚参与。 回公司的车上,徐岚突然在高速路口让司机停车。 “你以为你赢了?”她咬牙切齿地压低声音,“只要我还是总监,就能让你在每个项目里生不如死。” “您当然可以。”我微笑着递给她一份文件,“不过考虑到您下周一就要参加集团海外进修…可能来不及了吧?” 那是今早人力系统刚通过的审批单,抄送栏里密密麻麻全是高管邮箱。 ——是我通过总经理助理“偶然”提到:“徐总上次说很想参与新加坡的领导力课程…” 她看着那张单子,整个人像被抽走了脊椎。 车窗外的夕阳把她的脸照得猩红,我突然想起被泼咖啡那天,她也是这样居高临下地看着我。 而现在,轮到我轻声问她: “需要我帮您订机票吗,徐总?” 八、徐岚终究去“进修”了——在森氧项目正式签约的前一天。 签完合同那晚,总经理组了个庆功局。酒过三巡,他突然问我:“你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只当个策划总监,对吧?” 我晃着酒杯笑而不答。玻璃反光里映出办公室墙上新挂的架构图——我的名字已经独立出现在“数字创新实验室”下面,虚线汇报给集团ceo。 这个实验室正是我当初向徐岚提的第三个条件。 真正的战场从来不在她画的格子里 后来听前同事说,徐岚在海外疯狂申请调回中国区,但所有申请都石沉大海。 她不知道的是,在她离开后第二周,我就带着实验室提案直飞了集团总部。用的正是森氧案例里那个被她否定的“小众文化孵化”模型——只不过这次,受众换成了董事会。 当我把z世代消费者研究报告推到ceo面前时,他手指在“40%年轻群体拒绝传统品牌沟通”的数据框上重重划了一道:“你以前怎么不说这些?” “因为以前的汇报机制…需要太多过滤。”我意有所指地翻开下一页,露出徐岚曾驳回的六份创新提案。 三天后,集团发了全员信:“即日起,数字创新实验室所有项目跳过中国区管理层,直接由总部立项。” 她教会我的最后一课 上个月行业峰会,有人在茶歇间八卦:“听说徐岚在海外被架空了,现在专门给老外做ppt…” 我低头给助理发信息,确认明天去见vc的时间。屏幕顶端突然弹出一条领英动态——徐岚分享了一篇《跨文化团队管理的困境》,配图是新加坡凌晨两点的办公室。 我点开她主页,发现技能栏里新加了“元宇宙营销”和“aigc”。突然觉得讽刺又悲哀:她终于学会了低头学习,可惜学的是半年前的课。 助理小声问:“要联系她吗?毕竟实验室缺个海外联络人…” “不用。”我关掉页面,“有些人注定被困在旧战场里。” 门口传来主持人的欢呼声,该我去讲实验室孵化的新项目了。 转身前最后看了眼窗外——玻璃幕墙倒映出的我穿着利落的白色套装,像极了她最初给我的下马威那一天。 但这一次,我踩着的不再是她的游戏规则,而是她永远够不到的天花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