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老刘头逆袭人生刘昂推荐完本_已完结重生老刘头逆袭人生(刘昂)
老刘头,不,现在应该叫刘昂,睁开了眼睛。 屋顶不是记忆中那个漏雨的破旧瓦片,而是刷得雪白的平整天花板。身下不是硬邦邦的木板床,而是铺着厚实棉被的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他的脸上,暖洋洋的。 "这是...哪里?"刘昂撑起身子,困惑地环顾四周。 房间整洁明亮,墙上挂着老伴的遗像,那是二十年前的照片。桌上摆着一个老式日历,上面的日期赫然是2003年5月12日。 "我回到了...二十三年前?"刘昂颤抖着伸出手,看着自己布满老茧却还算有力的手掌,不再是临终前那枯瘦如柴的模样。 门外传来脚步声,大儿子刘建国的声音响起:"爸,您醒了吗?妈的后事...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 刘昂猛地一震。他记得这一天,老伴刚下葬,五个子女就迫不及待地来"商量"——实际上是瓜分他和老伴那点可怜的积蓄和房产。 "进来吧。"刘昂深吸一口气,声音比记忆中沉稳许多。 门开了,五个子女鱼贯而入。大儿子刘建国,二儿子刘建军,小儿子刘建民,大女儿刘小红,小女儿刘小丽。他们脸上带着虚假的悲伤,眼睛里却闪烁着算计的光芒。 这一幕,刘昂太熟悉了。前世就是今天,他被五个子女的"孝心"感动,主动提出把积蓄分给他们,自己只留一小部分生活费。结果呢?钱一分,人就散了,二十多年没人管他死活。 "爸,妈走了,您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也不方便..."刘建国搓着手开口,"我们兄弟几个商量,不如您搬去老三家住,这房子..." "房子怎么了?"刘昂冷冷打断,目光如炬地盯着大儿子。 刘建国被父亲突如其来的强硬态度震住了,支支吾吾地说:"就是...这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卖了分一分..." "放屁!"刘昂猛地一拍桌子,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你妈尸骨未寒,你们就惦记着分家产?" 五个子女面面相觑,显然没料到一向温和的父亲会突然发飙。 "爸,您别生气,"二儿子刘建军赶紧打圆场,"大哥不是那个意思。我们是担心您一个人..." "担心我?"刘昂冷笑一声,"那好,从今天起,你们每人每月给我500块钱生活费,轮流来给我做饭打扫卫生。做不到的,以后别想从我这里拿到一分钱!" 房间里一片死寂。500块在2003年可不是小数目,尤其是对这几个不孝子女来说。 "爸,您这不是为难我们吗?"小女儿刘小丽嘟囔着,"我们各家都有各家的难处..." "难处?"刘昂站起身,虽然已经60岁,但此刻他腰板挺得笔直,"我养大你们五个的时候,怎么没说过有难处?现在让你们尽点孝心,就成了为难?" 他走到老伴遗像前,声音低沉却坚定:"今天我把话撂这儿,这房子是我的,钱也是我的。谁孝顺,我死后就给谁多分点;谁不孝顺,一分钱也别想拿到!" 五个子女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刘昂关上门,长舒一口气,腿一软坐在了椅子上。他颤抖着给自己倒了杯水,一饮而尽。 "重活一次...老天给了我重活一次的机会..."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泪光和决心,"这一次,我一定要为自己活!" 接下来的一个月,刘昂仔细观察着五个子女的表现。 大儿子刘建国假惺惺地来了两次,每次都带着媳妇和孩子,明里暗里打探他有多少存款。二儿子刘建军干脆没露面,只打了个电话说工作忙。小儿子刘建民倒是勤快,三天两头往家跑,但每次来都翻箱倒柜,像是在找什么。 两个女儿更绝。大女儿刘小红借口婆家有事,一个月都没露面;小女儿刘小丽来了两次,每次都哭穷,话里话外想借钱。 这天傍晚,刘昂坐在院子里抽烟,远远看见小儿子刘建民骑着摩托车来了,车后座还绑着两箱牛奶。 "爸,我来看您了!"刘建民笑容满面地停好车,提着牛奶走进院子,"特意给您买的,补补身子。" 刘昂眯起眼睛,前世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在他生病卧床时连看都没来看一眼。 "放那儿吧。"刘昂指了指石桌,继续抽烟。 刘建民讪讪地放下牛奶,搓着手在父亲对面坐下:"爸,最近身体怎么样?" "死不了。"刘昂吐出一口烟圈。 "那个...爸..."刘建民欲言又止,"我最近想买辆车跑运输,手头还差两万块钱..." 果然。刘昂心中冷笑,前世也是这样,小儿子第一个从他这里"借"走了两万块,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没钱。"刘昂干脆利落地拒绝。 刘建民脸色一变:"爸,您不是有存款吗?妈在世时说过..." "你妈说过什么不重要。"刘昂掐灭烟头,"重要的是,我还没死,钱是我的。想要钱?先尽孝道!" "爸!您怎么这样!"刘建民腾地站起来,"我是您亲儿子啊!" "亲儿子?"刘昂冷笑,"你妈走了一个月,你来过几次?每次来不是要钱就是打听存款?这就是亲儿子?" 刘建民被怼得哑口无言,最后气呼呼地走了,连那两箱"孝心"牛奶都忘了拿。 刘昂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心中一片冰凉。前世他怎么就没看透这些白眼狼的本质呢? 第二天一早,刘昂做出了决定。他锁好家门,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去了镇上。 镇上的农村信用社,刘昂取出了全部存款——八万六千块钱。这是他和老伴一辈子的积蓄,前世他傻乎乎地分给了子女们,结果自己晚年连看病的钱都没有。 "刘叔,取这么多钱干啥呀?"信用社的小张好奇地问。 "投资。"刘昂神秘地笑了笑。 离开信用社,刘昂直奔镇上的农技站。他记得前世2005年左右,镇上开始推广种植黄芪、当归等中药材,最早一批种植的人都发了财。既然他重生回来,为什么不抢占先机? 农技站的老技术员王建军接待了他。 "老王,我想种药材,有啥好推荐的?"刘昂开门见山。 王建军惊讶地看着他:"老刘,你怎么突然想种药材了?现在咱们这儿种的人可不多。" "就是看准了没人种,才有赚头。"刘昂自信地说,"你给我说说,种什么好?" 两个小时后,刘昂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农技站,手里拿着一沓资料和几包种子。他决定先试种两亩黄芪和一亩当归,王建军答应提供技术指导。 回到家,刘昂开始整理自家后院的菜地。老伴在世时,这里种满了各种蔬菜,现在他要改造成药材试验田。 正当他挥汗如雨地翻地时,邻居老张头踱步过来。 "老刘,你这是干啥呢?种菜也用不着这么拼命啊!"老张头好奇地问。 刘昂直起腰,擦了擦汗:"不种菜了,改种药材。" "药材?"老张头瞪大眼睛,"那玩意儿能行吗?听说技术要求高,销路也不好找。" 刘昂笑了笑:"不试试怎么知道?老张,你要有兴趣,等我种出来了教你。" 老张头摇摇头走了,显然不看好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 刘昂也不在意,继续埋头苦干。他知道,在2003年,中药材种植在本地还是个新鲜事物,大多数人持观望态度。但凭借前世的记忆,他清楚记得2006年后中药材价格一路飙升,最早一批种植户都发了家。 三天后,刘昂在王建军的指导下,成功种下了第一批黄芪和当归。为了确保进度不被人打断,他还特意雇了两个短工帮忙。 这天晚上,刘昂疲惫但满足地坐在院子里乘凉。忽然,大门被推开,大女儿刘小红带着丈夫走了进来。 "爸,我们来看您了!"刘小红笑容满面,手里提着一袋水果。 刘昂挑了挑眉。前世这个时候,大女儿可是整整三个月没露面。 "坐吧。"刘昂指了指石凳。 刘小红坐下后,眼睛不停地往屋里瞟:"爸,听说您把存款都取出来了?" 果然。刘昂心中冷笑,消息传得真快。 "嗯,有用处。"刘昂不动声色。 "什么用处啊?"刘小红急切地问,"您可别被人骗了!现在骗子多..." "种药材。"刘昂直接打断她,"我在后院种了黄芪和当归,钱都投进去了。" 刘小红和丈夫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会得到这个答案。 "爸,您疯了吗?"刘小红脱口而出,"种那玩意儿能赚钱吗?还不如..." "还不如把钱给你们,是吧?"刘昂冷笑,"小红啊,你一个月没来看我,今天听说我取了钱就跑来,打的什么主意,当爸的心里清楚。" 刘小红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爸,您怎么能这么想..." "行了,"刘昂摆摆手,"我累了,你们回吧。记住,孝顺不是用嘴说的,是用行动做的。" 送走一脸尴尬的女儿女婿,刘昂长叹一口气。看来子女们对他的钱比对他这个人感兴趣多了。 不过没关系,这一次,他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半年过去。 刘昂的中药材试验田长势喜人。在王建军的技术指导下,他种的黄芪和当归品质优良,远超普通标准。更幸运的是,2003年底到2004年初,全国中药材价格开始上涨,尤其是黄芪和当归,价格几乎翻了一番。 这天,刘昂正在田里除草,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他家门口。车上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径直走向后院。 "您好,请问是刘昂刘老板吗?"男子客气地问。 刘昂直起腰,打量着这个陌生人:"我是刘昂,您是?" "我是省城安康药业的采购经理,姓李。"男子递上名片,"听说您这里种植的黄芪品质特别好,特地来看看。" 刘昂接过名片,心中一动。前世他听说过这家公司,是省内最大的中药企业之一。 "李经理怎么知道我种药材的?"刘昂好奇地问。 "王建军技术员推荐的。"李经理笑道,"他说您种的黄芪有效成分含量比普通的高出30%,我们很感兴趣。" 刘昂恍然大悟,原来是老王在背后帮忙。他带着李经理参观了药田,详细介绍了种植过程。 参观结束后,李经理当即提出以市场价1.5倍的价格收购刘昂的全部收成,并且希望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刘老板,您的种植技术确实过硬。"李经理诚恳地说,"我们公司正在寻找优质药材基地,如果您愿意扩大规模,我们可以提供无息贷款和技术支持。" 刘昂心中大喜,这正是他想要的。但他表面上仍保持冷静:"李经理,合作可以,但我有几个条件..." 经过一番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安康药业以优惠价格包销刘昂的全部药材,并提供技术指导;刘昂则承诺扩大种植规模,保证药材品质。 送走李经理后,刘昂算了一笔账:按照合同价格,他这半亩试验田的收入就能达到近两万元,是种粮食的十倍还多!如果扩大到五亩、十亩... 想到这里,刘昂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租下了邻居老张头闲置的五亩地,然后又从信用社贷款五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至于安康药业所说的什么无息贷款,那个经理再没提过,老刘头也没想跟所谓的公司贷款。在王建军的帮助下,他很快组建了一个小型种植团队,包括两名长期工和几名季节工。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老刘头种药材发了财,还和省里的大公司签了合同!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羡慕,有人怀疑,更多的人在观望。 这天,刘昂正在新租的田里指导工人播种,忽然看见小儿子刘建民骑着摩托车来了,车后还跟着大儿子刘建国的小轿车。 "爸!"刘建民老远就喊,"我们来看您啦!" 刘昂皱了皱眉,放下手中的活计走过去。 两个儿子一下车,就满脸堆笑地围上来。 "爸,听说您跟省里的大公司合作了?"刘建国热切地问,"怎么不早说啊,我们可以来帮忙!" "就是就是,"刘建民附和道,"我辞了工作来跟您干吧!自家儿子总比外人可靠!" 刘昂看着两个儿子谄媚的表情,心中冷笑。前世他穷困潦倒时,怎么不见他们这么热情? "帮忙?"刘昂淡淡地说,"行啊,从今天开始,每天早六点到晚六点,跟着工人一起下地干活,每月工资一千五。" 两个儿子顿时傻了眼。他们想象中的"帮忙"是当管理者,可不是当苦力! "爸...这..."刘建国支支吾吾,"我是坐办公室的,下地干活..." "干不了就回吧。"刘昂转身就要走。 "等等!"刘建民拉住父亲,"爸,我们是一家人啊,您的事业不就是我们的事业吗?何必分这么清楚..." 刘昂甩开儿子的手,冷冷地说:"我穷的时候,你们谁把我当一家人了?现在看我挣钱了,就来认亲了?告诉你们,我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跟你们没关系!" 两个儿子被怼得哑口无言,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刘昂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既痛快又悲哀。这就是他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啊,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亲情。 不过没关系,这一世,他不会再被所谓的"亲情"绑架。他要为自己而活,活出个样子来给所有人看! 2005年春天,刘昂的药材种植已经扩展到二十亩地,年收入突破十万元,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首富"。他翻修了老房子,添置了新家具,还买了一辆小货车方便运输。 这天清晨,刘昂正在院子里喝茶看报纸,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全国生猪存栏量下降,专家预测猪肉价格将在下半年大幅上涨。 刘昂眼睛一亮。他记得前世2006年确实出现过一次"猪肉荒",价格翻了一倍还多。早在那时候,村里几个养猪的就发了笔横财。 "药材加养猪,两条腿走路更稳当。"刘昂自言自语道,立刻拿起电话打给王建军。 "老王啊,我记得你有个表哥在农大教畜牧?能不能引荐一下,我想搞个科学养猪场。" 三天后,在镇上的小饭馆里,刘昂见到了王建华——王建军的表哥,省农业大学畜牧系的副教授。两人一见如故,聊了整整一个下午。 "刘叔,您这想法很超前啊!"王建华推了推眼镜,兴奋地说,"现在大多数农村养猪还是老方法,效率低、风险大。如果能引入现代化养殖技术,效益至少能提高三倍!" 刘昂点点头:"所以想请王教授当技术顾问,帮我设计一个两百头规模的养猪场。" 王建华爽快地答应了,还承诺帮忙联系优质种猪和饲料供应商。 谈妥了技术支撑,刘昂开始物色场地。他在村外看中了一片十亩的荒地,离村子不远不近,既方便管理又不会影响村民生活。 就在刘昂去村委会办理土地租赁手续的那天,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老刘啊,不是我不帮你,"村长李大柱搓着手,一脸为难,"只是...有人反映你一个人占这么多资源不合适..." 刘昂眯起眼睛:"谁反映的?" "这个...不太好说..."李大柱支支吾吾。 刘昂冷笑一声:"是我那几个不孝子吧?" 李大柱尴尬地笑了笑,算是默认了。 原来,刘昂的五个子女见他生意越做越大,既眼红又担心他把钱都投进生意里,将来没遗产可分。于是联合起来,暗中阻挠他扩大经营。 "李村长,"刘昂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推过去,"这是我准备捐给村里修路的五万块钱。至于那块地..." 李大柱眼睛一亮,迅速收起信封:"老刘你觉悟就是高!那块地明天就给你办手续,谁有意见让他来找我!" 第二天,刘昂顺利签下了土地租赁合同。他立刻联系施工队开始建设现代化猪舍,同时派了两个年轻工人去省农大参加养殖技术培训。 消息传开,村里再次炸开了锅。老刘头又要搞新花样了!这次是科学养猪! 猪舍建设进行到一半时,刘昂的小女儿刘小丽突然带着丈夫和孩子回来了,还大包小包拎了不少礼物。 "爸!我们来看您啦!"刘小丽一进门就亲热地挽住刘昂的胳膊,"您看,我特意请了半个月假,回来陪您!" 刘昂不动声色地抽出手臂:"哦?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一年多没见人影,今天怎么想起我这个老头子了?" 刘小丽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但很快又堆满笑容:"爸~瞧您说的,女儿这不是工作忙嘛。现在好了,我跟单位请了长假,专门回来照顾您!" 她丈夫也赶紧附和:"是啊爸,小丽一直念叨着想您呢。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在家多陪陪您老人家。" 刘昂心中冷笑。前世这个小女儿嫁到城里后,十年回来看他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现在突然这么"孝顺",打的什么主意他用脚趾头都想得到。 "行啊,既然回来了就住下吧。"刘昂假装热情地说,"正好猪舍那边缺人手,明天开始你们两口子就去帮忙,包吃包住,每月两千。" 刘小丽夫妇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爸...我们是想在家照顾您..."刘小丽支支吾吾地说。 "我身体好得很,不用照顾。"刘昂摆摆手,"要是觉得干活委屈了,门在那边,不送。" 刘小丽咬咬牙,最终决定留下。她想着先忍一忍,等摸清父亲的家底再作打算。 第二天一早,刘昂真的带着女儿女婿去了建设中的养猪场。时值盛夏,烈日当头,刘小丽夫妇才干了半天活就累得直不起腰来。 "爸...这活太累了...能不能..."刘小丽汗流浃背地哀求。 "累?"刘昂指着不远处挥汗如雨的工人们,"他们能干,你们就不能干?我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能干,你们年轻人反而娇气了?" 刘小丽夫妇坚持了三天,终于受不了逃回城里去了。临走时,刘小丽还气呼呼地丢下一句:"没见过这么狠心的爹!" 刘昂不以为意,继续忙他的养猪场建设。他早就看透了,这些子女根本不是真心孝顺,只是想不劳而获罢了。 八月底,养猪场终于建成。刘昂从省农大引进了五十头优质种猪,在王建华的技术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养殖事业。 与此同时,他的中药材种植也迎来了大丰收。安康药业按照合同价格全部收购,刘昂的银行账户又多了十几万。 这天,刘昂正在猪场检查新安装的自动喂食系统,邻居张婶提着篮子来了。 "老刘,我给你做了些韭菜盒子,趁热吃吧!"张婶热情地说。 张婶是村里有名的能干人,丈夫早逝,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她家就在刘昂家隔壁,这两年没少帮刘昂的忙。 "哎哟,太谢谢了!"刘昂擦擦手,接过篮子,"正好饿了,张婶的手艺那是一绝!" 两人坐在猪场办公室里边吃边聊。张婶好奇地打量着现代化的养殖设备,连连赞叹。 "老刘,你这猪场搞得真先进,跟电视里看到的大农场似的!" 刘昂得意地笑了:"这才刚开始呢。等明年规模扩大了,我还准备上自动化清洁系统和温控设备,那才叫真正现代化!" "你可真敢想敢干!"张婶佩服地说,"村里人都说老刘头越活越年轻,比小伙子还有冲劲!" 刘昂哈哈大笑。确实,重生这两年,他感觉自己比前世六十岁时精力充沛多了。也许是因为有了目标和希望吧。 正说笑间,刘昂的大儿子刘建国突然闯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 "爸!我给您带好消息来了!"刘建国兴奋地说,"这位是正大养殖集团的李总,他们想收购您的养猪场,出价五十万呢!" 刘昂的笑容瞬间消失。他冷冷地看着儿子和那位"李总",一言不发。 李总上前一步,递上名片:"刘老板,久仰大名!您的养猪场虽然规模不大,但设备先进,我们集团很感兴趣..." "不卖。"刘昂干脆利落地打断他。 李总愣住了,刘建国急忙插话:"爸!五十万啊!您才投了不到二十万,转手就赚三十万,多划算..." "我说了,不卖。"刘昂站起身,语气冰冷,"刘建国,谁让你自作主张带人来买我的猪场的?" 刘建国被父亲的眼神吓住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李总见状,识趣地告辞了。办公室里只剩下刘昂父子二人。 "爸...我...我也是为您好..."刘建国试图辩解。 "为我好?"刘昂冷笑,"你是看养猪场要赚钱了,想赶紧换成现钱好分是吧?告诉你,我的产业我做主,谁也别想插手!" 刘建国灰溜溜地走了。刘昂长叹一口气,转头看见张婶正担忧地看着他。 "老刘...别太生气,小心气坏身子..." 刘昂摇摇头:"没事,早就习惯了。这几个不孝子,眼里只有钱。" 张婶犹豫了一下,轻声说:"老刘...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你是不是该立个遗嘱什么的...免得他们天天惦记..." 刘昂眼睛一亮:"张婶,你说到点子上了!我这就去找律师!" 第二天,刘昂去了县城的律师事务所,立下了一份详细的遗嘱。主要内容是:如果他去世,所有财产捐给村里建养老院,除非有子女能证明自己尽了孝道,否则一分钱也不分给他们。 立完遗嘱,刘昂故意把消息透露了出去。果然,五个子女很快炸开了锅,纷纷赶回老家。 这天晚上,刘昂家前所未有的"热闹"。五个子女及其配偶孩子全到齐了,挤满了客厅。 "爸!您怎么能这样?"大儿子刘建国率先发难,"把家产捐给外人,我们这些亲生子女怎么办?" "就是!爸您老糊涂了吧?"小女儿刘小丽尖声附和。 刘昂稳坐太师椅,冷眼看着这群"孝子贤孙"的表演。等他们吵够了,他才缓缓开口: "说完了?那我说几句。" 客厅立刻安静下来。 "我今年六十二,身体健康,至少还能活二十年。"刘昂扫视着每一个子女的脸,"你们就这么急着分我的遗产?" "不是...爸...我们不是那个意思..."二儿子刘建军试图辩解。 "那是什么意思?"刘昂冷笑,"你们五个,老伴走这两年来,谁给我做过一顿饭?谁给我洗过一件衣服?谁在我生病时照顾过我?" 五个子女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张婶,隔壁邻居,这两年给我送的饭不下百顿。"刘昂继续说,"村里王瘸子,一个残疾人,冬天还来帮我扫雪。而你们,我的亲生骨肉,除了要钱,还做过什么?" 客厅里鸦雀无声,几个媳妇羞愧地低下了头。 "遗嘱我已经立好了,不会改。"刘昂斩钉截铁地说,"不过,如果从现在开始,谁真心实意地孝顺我,等我闭眼那天,自然会考虑给他留一份。" 说完,刘昂起身回了卧室,留下五个子女在客厅里面面相觑。 第二天一早,刘昂惊讶地发现,五个子女居然一个都没走。大儿媳在厨房做早饭,二女儿在打扫院子,小儿子甚至破天荒地给他打好了洗脸水。 刘昂心中冷笑:这是开始表演"孝顺"了?好啊,看你们能坚持多久。 就这样,刘昂的五个子女开始了他们的"孝顺竞赛"。今天这个送衣服,明天那个买补品,周末还轮流带孙子孙女回来看他。村里人都说老刘头福气好,儿女这么孝顺。 只有刘昂自己知道,这些"孝顺"背后有多少虚伪。不过他也不拆穿,乐得享受这些表面上的天伦之乐。 2006年春节前夕,正如刘昂预料的那样,猪肉价格开始暴涨。他的养猪场第一批出栏的两百头肥猪,净利润就达到了十五万元。加上药材的收入,刘昂的年收入突破了三十万大关,成为镇上数一数二的富裕户。 春节这天,刘昂家张灯结彩,五个子女拖家带口都回来了,还争相给他买年货、包红包,场面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大儿子刘建国举杯站起来:"爸!祝您老人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我们兄妹几个商量好了,以后每月轮流回来陪您,您就别太操劳了,生意上的事交给我们..." 刘昂放下酒杯,似笑非笑地看着大儿子:"交给你?然后像养猪场那样,转手卖掉分钱?" 刘建国脸色大变:"爸!您...您怎么这么想..." "行了,"刘昂摆摆手,"大过年的,不说这些。我只告诉你们一句话:我的钱是我自己挣的,怎么花怎么分,我说了算。你们要是真孝顺,就别整天惦记着我的钱!" 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尴尬起来。这时,门外响起敲门声。 刘昂开门一看,是张婶和她儿子,手里还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老刘,给你送点饺子,韭菜猪肉馅的,刚出锅!"张婶笑着说,看到屋里这么多人,有些不好意思,"哟,你们一家团聚呢,那我先回了..." "别别,进来坐!"刘昂热情地拉住张婶,"正好介绍你认识认识我这些’孝顺’儿女们!" 刘昂没注意到,当他亲切地拉着张婶的手时,五个子女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2007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瘟疫情席卷了整个省份。 刘昂是在凌晨三点接到猪场值班员电话的。"老板,不好了!有十几头猪突然发高烧,还吐白沫!"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恐慌。 刘昂一个激灵从床上坐起来,睡意全无。他记得前世这场疫情,当时村里养猪户损失惨重,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立即隔离病猪!我马上到!"刘昂一边穿衣服一边给王建华打电话。 当刘昂赶到猪场时,天刚蒙蒙亮。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已经有三十多头猪出现症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怎么会这样?我们明明做了所有防疫措施..."刘昂喃喃自语,检查着病猪的情况。 上午八点,王建华带着县畜牧局的专家赶到了。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是感染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株,传染性极强。 "刘叔,情况不妙。"王建华把刘昂拉到一边,低声说,"这种病毒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扑杀以防扩散。按照防疫法,三公里内的猪都要..." "不行!"刘昂斩钉截铁地打断,"我这一千多头猪是我全部家当,扑杀了谁赔偿我的损失?" 畜牧局的张科长走过来,严肃地说:"刘老板,我们理解您的心情,但防疫大于一切。如果不及时控制,整个县的养殖业都会遭殃。" 刘昂沉默片刻,突然问:"如果我能做到完全隔离,有效控制疫情不扩散,能不能给我三天时间试试自己的办法?" 张科长和王建华交换了一个眼神,最终勉强同意了。 "就三天。如果疫情继续扩散,必须全部扑杀。"张科长临走前警告道。 刘昂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将猪场划分为红、黄、绿三个区域,将已发病的猪集中在红区,疑似感染的放在黄区,健康的留在绿区。每个区域配备独立的工作人员,严禁交叉流动。 接着,他派人去县城采购了大量消毒药剂和中草药,按照前世记忆中的配方熬制了增强免疫的药汤。同时,他高价请来了四名兽医,24小时监护猪群状况。 "老板,这样成本太高了..."会计小声提醒。 "不惜一切代价!"刘昂拍板,"只要能保住一半猪,我们就赢了!" 三天后,当张科长再次来到猪场时,惊讶地发现疫情竟然真的被控制住了。虽然红区的一百多头猪没能救回来,但黄区和绿区没有再出现新病例。 "刘老板,您是怎么做到的?"张科长难以置信地问。 刘昂擦了擦满是血丝的眼睛,笑了笑:"严格隔离,科学用药,再加上一点老经验。" 实际上,这是他前世从一位老兽医那里听来的土办法配合现代防疫措施的综合效果。但刘昂不会告诉任何人这个秘密。 张科长当场宣布解除对刘昂猪场的隔离管制,同时将他的防疫经验上报县里。一周后,县电视台甚至来做了专题报道,刘昂一下子成了全县的防疫模范。 就在刘昂忙于应对猪场疫情时,他的五个子女却打起了别的主意。 疫情消息传出的第二天,五个子女就齐聚大儿子刘建国家里开起了"家庭会议"。 "爸这次肯定损失惨重,"刘建国兴奋地说,"正是我们表现的时候!" "表现什么?"小女儿刘小丽不解地问。 "笨啊!"二儿子刘建军敲了下妹妹的脑袋,"爸现在最需要帮助,我们这时候雪中送炭,他一感动,遗嘱不就改了?" 五人一拍即合,第二天浩浩荡荡地来到刘昂家,却发现大门紧锁。一问邻居才知道,刘昂已经在猪场住了三天没回家了。 "去猪场?现在有传染病啊!"刘小丽打起了退堂鼓。 "怕什么,戴个口罩就行了!"刘建国带头往村外走去。 五人来到猪场外,却被保安拦住了。"对不起,刘老板说,疫情期间任何人不得进入。" "我们是他的子女!亲生的!"刘建国嚷嚷着。 "特别嘱咐了,尤其是你们几个不能进。"保安毫不通融。 五人面面相觑,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天晚上,村里开始流传谣言:刘昂的猪场早就发现有病猪,但他为了赚钱隐瞒不报,才导致疫情扩散。 谣言越传越凶,甚至有人说要联名上告,让刘昂赔偿全村人的损失。 这些谣言很快传到了正在猪场忙碌的刘昂耳中。 "查清楚是谁散布的了吗?"刘昂沉着脸问。 助手犹豫了一下:"是...是您家老三和他媳妇...他们在小卖部跟人聊天时说的..." 刘昂手中的记录本"啪"地掉在地上。虽然早知道子女们不孝,但没想到他们竟然恶毒到这种地步,为了逼他就范不惜毁他名声! "老板,现在怎么办?村里已经有人议论纷纷了..."助手担忧地问。 刘昂沉思片刻,突然笑了:"帮我通知村委会和县畜牧局,明天上午我要在村广场开个会。" 第二天上午,村广场上人头攒动。刘昂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身边是县畜牧局的张科长和村委会成员。 "乡亲们,"刘昂声音洪亮,"最近关于我和我的猪场有很多谣言,今天请来领导作证,我要把事情说清楚。" 他详细讲述了疫情发现后的全部处理过程,出示了各种检测报告和防疫记录。最后,张科长站出来证实刘昂不仅没有隐瞒疫情,反而是第一时间主动报告,并且为控制疫情做出了重大贡献。 台下的村民们议论纷纷,不少人向刘昂投来敬佩的目光。 就在这时,刘昂突然话锋一转:"另外,我要特别感谢这段时间散布谣言的人——我的三儿子刘建民和他媳妇。" 全场哗然。躲在人群中的刘建民夫妇顿时面如土色。 "感谢你们让我彻底看清了什么叫’虎毒不食子’,而子却可以毒害父!"刘昂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为了谋取我的财产,你们不惜造谣生事,毁我名誉!今天当着全村人的面,我宣布——" 刘昂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这是我修改后的遗嘱。原先还说哪个孝顺就给哪个留点,现在我明确告诉你们五个:我一分钱也不会留给你们!我死后,所有财产捐给村里建养老院!" 广场上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刘建民夫妇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中狼狈逃离。 发布会结束后,刘昂感到一阵天旋地转,连日来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终于击倒了他。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刻,他感觉到有人扶住了他,隐约闻到一股熟悉的韭菜盒子香味... 刘昂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窗外已是黄昏。 "醒了?"一个温柔的声音从床边传来。 刘昂转头,看见张婶正关切地望着他,眼睛里布满血丝。 "张婶...我这是..." "你高烧四十度,昏迷了一天一夜。"张婶递过来一杯温水,"医生说你是过度劳累加上急火攻心,得好好休息。" 刘昂慢慢坐起来,感觉全身像散了架一样疼。"猪场那边..." "放心吧,王教授和你那几个助手照看得很好。疫情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张婶扶着他靠好,又从保温桶里盛出一碗粥,"趁热喝点,我熬的小米粥,养胃。" 刘昂接过碗,注意到张婶的手上有好几处烫伤和划痕。"你的手..." 张婶赶紧把手藏到背后:"没事,就是做饭时不小心..." 这时护士进来换药,笑着说:"刘大爷,您可算醒了!您老伴这两天可累坏了,寸步不离地守着您,连我们护士都插不上手!" 刘昂和张婶同时红了脸。护士走后,房间里一时有些尴尬。 "那个...谢谢你照顾我..."刘昂打破沉默。 张婶低着头:"邻里之间,应该的..." "不只是邻里吧?"刘昂突然说,"这两年来,你给我送饭、帮我打扫、照顾我生活...比我那几个亲生子女强百倍。" 张婶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老刘..." "张婶,我有个想法。"刘昂深吸一口气,"等出院后,咱们去把证领了吧?" 张婶惊得瞪大了眼睛:"你...你说什么?" "我说,咱们结婚吧。"刘昂坚定地说,"我都想好了。咱们年纪不小了,没必要在乎那些虚礼,就请几个亲朋好友吃顿饭,然后你搬到我那儿住。你的房子可以给你儿子结婚用..." "等等!"张婶打断他,"老刘,你是不是病糊涂了?咱们都这把年纪了,还结什么婚啊?村里人会说闲话的..." "我死过一次的人,还在乎别人说什么?"刘昂脱口而出。 张婶愣住了:"什么死过一次?" 刘昂这才意识到说漏了嘴,急忙改口:"我是说,我都差点被那几个不孝子气死过一次了,现在想通了,人生苦短,要为自己活。张婶,我是真心实意的。" 张婶的脸红得像苹果,半晌才小声说:"我...我得跟孩子们商量商量..." "行,你慢慢考虑。"刘昂笑了,"反正我这辈子认定你了。" 正说着,病房门被推开,王建华带着一束花走了进来。 "刘叔!您好点了吗?"看到两人神情有异,王建华眨了眨眼,"我是不是打扰到你们了?" "没有没有!"张婶慌忙站起来,"你们聊,我回去给你做点吃的..."说完匆匆离开了。 王建华把花放在床头,笑眯眯地说:"刘叔,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啊?" 刘昂老脸一红:"别瞎说。猪场那边怎么样?" "一切顺利!"王建华兴奋地说,"不仅疫情完全控制住了,县里还决定把咱们猪场作为防疫示范点,下周要组织全县养殖户来参观学习呢!" 刘昂眼前一亮:"这是个好机会!咱们可以把科学养殖的理念推广出去,说不定还能接到更多订单!" "不仅如此,"王建华压低声音,"我听说省农业厅的领导也要来,可能会给您一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两人聊得正欢,刘昂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大女儿刘小红打来的。 "爸...听说您住院了?我们想来看看您..."电话那头的声音小心翼翼。 刘昂冷笑一声:"不用了,我好得很。你们是听说县里要给补贴,又来打主意了吧?" "爸!您怎么能这么想..."刘小红的声音带着哭腔。 "行了,我累了。"刘昂直接挂断电话,对王建华说,"看到没?这就是我养的好儿女!" 王建华叹了口气:"刘叔,您别太难过...对了,我刚才在走廊看到张婶在哭,您没欺负人家吧?" "什么?"刘昂一惊,"我向她求婚,她哭了?" "求婚?!"王建华瞪大眼睛,"刘叔您可真时髦!不过张婶人确实好,这两天照顾您那叫一个细心..." 刘昂陷入沉思。也许他太着急了?毕竟在农村,六十多岁的人再婚确实会惹来闲话... 一周后,刘昂康复出院。让他意外的是,家门口竟然站着张婶的儿子张志强。 "志强?你找我有事?"刘昂有些忐忑,莫非是来反对他和张婶的事? 谁知张志强深深鞠了一躬:"刘叔,谢谢您对我妈的照顾。您住院这些天,我看出来了,她是真心喜欢您。我们做子女的支持您二老在一起。" 刘昂愣住了:"你...你妈跟你说了?" "嗯。"张志强点点头,"我妈这人传统,不好意思直说。但我看得出来,她这两年来每次提起您,眼睛都是亮的。" 刘昂心头一热:"好孩子...你放心,我一定会对你妈好的。" 正说着,张婶从隔壁院子出来,看到儿子和刘昂站在一起,顿时手足无措。 "妈!"张志强笑着走过去,"我跟刘叔说好了,您二老的事我们全家都支持!" 张婶的脸顿时红到了耳根,作势要打儿子:"你这孩子胡说什么呢!" 刘昂大步走过去,当着张志强的面握住了张婶的手:"张婶,不,秀兰,志强都同意了,你就别犹豫了。咱们明天就去领证!" 张婶挣了一下没挣脱,最终低着头轻轻"嗯"了一声。 就这样,在六十二岁这年,重生归来的刘昂不仅事业有成,还收获了真挚的爱情。而这一切,才只是他新人生的开始... 苏浅林修顾云舟完结篇(我有我的不归路)(苏浅林修顾云舟)小说全集+后续+结局在线阅读快穿本炮灰变成了小娇娇楼昱楼晓小说文(穿书之女配保命手册,)+外篇(楼昱楼晓)一口气阅读回首岁岁安江月傅彦诚姜萝彩蛋最终篇章阅读无干扰新章速递(江月傅彦诚姜萝)简越温酒小说(谈什么竹马,禁欲掌权人他超撩,)无删减免费版阅读终极反转(书荒必看) |